据悉,汉堡码头运营商HHLA已确认开始与中远海运港口就出售其集装箱码头Tollerort (CTT)业务的少数股权进行谈判。
5月中旬,第一批地中海航运(MSC)集装箱通过地中海航运列车,从俄国的东方港(VOSTOCHNY)运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此次服务是该公司4月推出的常规多式联运解决方案(从亚洲到欧洲)的一部分。
因为苏伊士运河拥堵事件,4月份到德国港口的集装箱船大幅减少,而为了追赶物流进度,一大批箱船进港又将港口堵得水泄不通。加上工人罢工、防疫限制,各大港口的延误时间一再加长。
集运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越来越糟,亚欧线运价首度突破1万美元的“天价”,运力短缺问题恐将持续至年底。
物流网络受疫情影响,非常脆弱,任何一个环节爆发疫情,比如船员、船、箱或是港口等,冲击都会迅速传遍整个网络。而中国港口作为全球航运物流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神经中枢”,全球有超过一半的船舶都挂靠中国港口,任何波动更会对全球航运造成巨大冲击波。
根据德路里5月27日发布的全球集装箱运价指数(World Container Index),从上海(Shanghai)至鹿特丹(Rotterdam)的集装箱船运费,已上涨至10174美元/FEU,较一周前上涨3.1%,比上年同期上涨485%,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高。
自2019年以来,新加坡和荷兰一直合作探索电子提单(eBL)项目试验。近期的一项试验结果表明,一个平台发行的eBL可以由另一个数字交易平台进行验证和处理。
据悉,由于当前充满挑战的市场形势影响了港口活动,并在整个供应链中造成了拥堵,地中海航运(MSC)在欧亚贸易中面临着包括冷藏集装箱在内的设备严重短缺。
为了减少碳排放,达飞(CMACGM)将开始向客户提供使用生物甲烷燃料的选择。这家拥有566艘集装箱船的法国运营商表示,将首先为其欧洲的客户提供可以追溯原产地的生物甲烷船用燃料,以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自从去年以来,航运业运费飙涨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许多贸易商早已经对运费的飙涨感到麻木。然而现如今,花了还几倍的钱货却还迟迟不见踪影,却是令这些零售商和制造商感到更为苦闷的一件事。
近日,由于疫情叠加其他一些因素,导致船舶塞港延误,从亚洲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创下了历史新高。
为积极响应客户出运舱位需求,中联航运将从6月起增派运力,升级亚洲-欧洲航线服务(Asia-Europe Express service,以下简称AEX航线),并后续逐步形成双周班的定期航线服务。
德国工业与技术经济网站评出2020年欧洲前10大港口,一起来看看疫情之年,欧洲港口在集装箱吞吐量上的表现,座次排名是否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呢?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消息,在3月份短暂的止跌反弹后,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指数4月份继续下行,报收23.71%,较3月份减少2.40个百分点。到离港服务准班率指数收于20.69%,较3月份减少1.14个百分点。
5月14日,赫伯罗特(Hapag-Lloyd)宣布,从6月15日起,对东亚地区至美国和加拿大的东行航线,上调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GRI)。该费用适用于干箱、冷藏箱、储罐、敞顶箱等所有类型集装箱。这是近日来,赫伯罗特再次宣布上调附加费。
供应链就像是一张非常复杂的网,任何节点的中断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从去年到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缺箱、爆舱、甩柜,跳港、运费疯狂上涨的现状一直持续着。
日前,和记黄埔完成对马士基集团旗下的APM Terminals鹿特丹(Rotterdam)码头的收购,以增加该港口运营公司在鹿特丹码头的业务。
虽然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已基本平息,但对于全球港口而言,拥堵带来的延迟效应还在不断传导,进一步加剧了集装箱流转的难度。
鹿特丹港(Rotterdam)2021年第一季度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增长主要呈现在生物质、煤炭、成品油和集装箱(TEU)板块。
近期的风暴等恶劣天气和附加费的收取,以及长期的拥堵,正在使北欧内陆航道上等待货运的货主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