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Time:2019/5/16 11:19:53
日前,中船工业第七〇八研究所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25000箱级集装箱船型开发”项目进行验收,并达成一致通过意见。至此,25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终于在各种猜测质疑中走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25000TEU被认为是现阶段集装箱船舶发展的极限,虽然是极限,却并非是因为技术难以攻克。早在几年前,马士基航运(MAERSK)首席执行官Soren Skou就曾表示,如今建造25000TEU的集装箱船在技术上可行。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的论证,对25000标箱的集装箱船舶长度、宽度、吃水深度、净空高度估算,结合目前大型集装箱班轮航线的挂靠结构与顺序分析,25000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可以通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以亚欧航线28个挂靠港口为例,在考虑前沿水深、桥吊配备、航道参数等多重因素情况下,只有丹吉尔港、不莱梅港、汉堡港(Hamburg)、哥德堡港、奥胡斯港、勒阿弗尔港、格但斯克港等7个港口无法满足20000标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靠泊。17个港口可接纳25000标箱集装箱船,包含釜山港(Busan)、上海港(Shanghai)、宁波港(Ningbo)、盐田港(Yantian)、丹戎帕拉帕斯港、光阳港、厦门港(Xiamen)、巴生港(Port Klang)、阿尔赫西斯港、费利克斯托港、安特卫普港(Antwerp)、威廉港、鹿特丹港(Rotterdam)、泽布鲁赫港、敦刻尔克港、马耳他港、阿里山港。就目前港口通航条件来看,大部分港口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靠泊和装卸要求。
不难看出,世界上有多大的船,中国就有多大的码头。中国港口中不乏上海港、宁波港、盐田港、大连港、青岛港等拥有良好的水深条件。但是,船舶大型化对港口造成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挑战港口靠泊和接卸能力。除了对自然水深条件的严格要求,对于集疏运能力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港口不仅需要提升集疏运体系通过能力、堆场堆存能力,还需要协调港口各作业系统,实现高效配合。
其次,对口岸服务和信息化水平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船舶大型化和企业联盟化意味着货物的水水中转频率增加,国际中转运输需求也将不断增大。因此,港口需要不断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提供更好的中转运输服务。在目前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国家对港口提出“提速降费”新要求。这就要求港口智能化建设、信息化水平不断向前,保障装卸速度的同时,还需要更快的疏港能力。
最后,船舶大型化还对港口及船舶的靠泊安全提出新要求。2018年曾发生多起船舶碰撞岸桥、码头前沿的事故案例。除去主观因素,船舶大型化也是客观原因之一。与原来中小吨位船舶相比,大型船舶可控性难度更大,这直接影响并加大了船舶进出港口和靠离泊位操作的危险性,也是船舶碰撞码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当然,国外的很多港口为了迎接大型船舶,也在港口航道疏浚、超大超高起重机配置上痛下功夫。
同时,也有船公司意识到,船舶大型化并非获得成本优势的“万金油”。2019年3月份,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施索仁表示,马士基无意建造更大的船舶。施索仁表示,巨型船舶只能和全球范围内的少数港口匹配。中远海运集团(COSCO SHIPPING)副总经理俞曾港在广州世界港口大会上也曾表示,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港航企业发声,共同约束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来改变全球港口网络格局的演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