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Time:2015/9/8 15:58:14
2010年8月22日,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接获的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EPC总包项目——“大连开拓者号”深海钻井船在所属的大连中远船务公司正式割板开工。该项目是中远船务乃至国内主要海工生产企业今年签订海洋工程单项建造金额最高的项目,是在中国建造的首个“交钥匙”工程的钻井船项目,其技术含量超过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已有的超深水钻井船。该项目的签订和后续实施预示着中国船舶企业将打破韩国长期以来在世界钻井船建造领域的垄断,标志着中国民族海工装备制造实力再次实现重大突破……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市场出现崩溃式下挫,造船市场月度新船订单量萎缩至不足100万载重吨,创10年来最低。船市对船舶企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进入2010年,船舶企业的困顿已初露端倪,船市的“休眠”致使大多数企业靠“吃老本”维系生存。而今年上半年以来,是什么样的转机使中远船务捷报频传,成为寒冬里的“一抹春色”?它制造的海工产品是怎样打败韩国垄断?未来中国的海工制造又将朝着怎样的发展轨迹迈进呢……
深海大开发时代已经来临
海洋工程是为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海洋开发与“蓝海战略”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高油价的刺激下,世界各国石油公司纷纷向海洋进军,当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世界著名海洋油气工程研究咨询机构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DW公司)提出,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全球海上浮式生产设备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
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储油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全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海工装备动辄数亿美元的单价,刺激了很多制造企业的神经。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价格大约是5-6亿美元,相当于2架“波音747”,因此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长期发展被业界看好。
我国可以自主探测浩瀚的外太空,但对“近在咫尺”蕴含着巨大战略资源的广袤深海的探测能力却相当有限。我国海岸线1840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4万亿立方米,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达320到430亿吨,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中国南海被誉为“第二波斯湾”。而目前原油的发现率仅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中国海上油田开发基本上是在滩海、浅海和近海,一般为400米以内的常规水深。而我国300米以上的海域有153万平方米,目前只勘探了16万平方米,有90%还没有勘探,主要原因就是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最近我国不少业内专家呼吁,海洋工程是为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国家海洋开发与蓝海战略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海洋工程单列出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对海洋工程在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上都会有很大提升。
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数千亿美元的海工装备市场中,中国元素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未来10年,我国海洋工程市场潜力巨大,年均复合增速有望20%以上,加上中海油近期推出的2000亿海洋开发计划,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很快就会到来,有望成为今后3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借海工走出困境,船舶企业群雄逐鹿
为了度过造船业的萧条期,更为了分享诱人的海工装备市场,国内大型船舶企业调转矛头,纷纷“下海”。借助海洋工程走出困境,已经成为大企业的共识和发力点,致使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加剧。
从修船到改装,从修理改装到修造并举,从造外壳到总包,以修船起家的中远船务不到四年实现海工发展的“三级跳”。2010年中远船务海工建造和改装业务国内市场占有额58.1%,庞大的发展规模和连续交付的世界顶级产品使企业在国内海工市场占绝对优势。
作为国内最大的修船企业集团,中远船务集团成立于2001年6月,集团组建后,曾经通过低成本扩张,走出了一条滚动发展之路,使专业修船规模成为国内之最,被誉为中国“修船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