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2136100
首页资讯行业资讯 › 连云港“一带一路”上崛起的东方大港

连云港“一带一路”上崛起的东方大港

UpdateTime:2018/11/13 15:27:18

如今,素有“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之称的连云港港(LIANYUNGANG),正在加快现代化综合大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建设步伐,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谱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陆海联运  打造“一带一路”新标杆

1992年12月1日,“东方1080”首列国际集装箱专列从连云港发车,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自此,一条横贯亚欧、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国际海陆联运“最便捷通道”诞生了,连云港港被冠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称号。依托新亚欧大陆桥,连云港港在全国率先开展货物海陆联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

2013年9月至10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先后提出。地处陆海交汇枢纽节点的连云港港,第一时间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于2014年5月19日建成了“一带一路”首个实体平台--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哈两国元首先后四次见证了中哈物流合作项目的建设发展。2014年,连云港被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规划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要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

2017年6月8日,中哈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并分别致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辞中提出“要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

连云港港围绕打造陆海联运通道标杆和示范项目,加快“点、线、面、体”的系统构建和“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的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连云港港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一带一路”中哈物流合作的典范。

最新统计表明,改革开放40年,连云港港已逐步成为亚欧大陆间集装箱国际联运第一港,每年承担全国50%以上的国际联运任务,累计完成国际联运量超10000列、100万标箱。

一体两翼  拓展港口发展新空间

1986年12月4日,对港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连云港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这标志着连云港港跳出了由外国人开辟的老港区,依靠自己的双手拉开了建设现代化新港区的序幕,并打了一个漂亮的前哨战。它的投产,亦代表着连云港港进军深水大港又迈进了一步。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资金短缺的艰难前行,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从2000年开始,全国掀起一股建港热潮,连云港在那个时候却落后了一步。“到2002年时,连云港港没有大码头,旁边的日照港(Rizhao)已经有10万吨级码头了,我们的航道只能满足5万吨船乘潮单向通行的需求,等级太低了。”

形势不等人,于是,连云港港开始筹建10万吨级码头和7万吨级航道。这时候,困难却接踵而至。“首先,是没有钱。”时任建港指挥部指挥丁绍文说,恰恰因为没有钱,才把他们的潜能逼出来了。2002年,港口多次向时任省长季允石汇报建码头事宜,后来省里协调三家企业共同入股,与连云港港一起改造新陆桥公司34号泊位,扩建10万吨级码头。“这也是省里第一次拿钱、拿项目来跟我们捆绑搞建设,也是港口基础建设史上的关键节点。”丁绍文说,由于连云港港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围堤吹填形成人工陆域,码头建设中遇到了很多技术性难题,港口人拿出了拼搏精神和时间赛跑。时任港务局副局长谈征说,在困难的条件下,港口涌现出王卫东、高兆福这样的先进典型,发明了真空预压、爆破挤淤等专利技术,难能可贵。

就这样,在困难中,港口的航道等级由5万吨上升到7万吨,再到15万吨,继而到今天的30万吨,港口后发先至实现了赶超。

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2008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得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入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

2010年8月19日上午,赣榆港区防波堤工程试抛填启动,近百辆运输车依次驰上抛填区,标志着赣榆港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这也意味着,两翼港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号角吹响了。

在建港人的拼搏下,2015年,以连云港区为主体,以赣榆港区为北翼,以徐圩港区、灌河港区为南翼的组合港岸线全部实现开港运营,“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基本绘制而成。

立体开放  构建多领域合作新体系

连日来,连云港民航机场正在筹备开通日本大阪航线事宜。自去年白塔埠机场空港获批开放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航线进一步丰富,并开通了至泰国曼谷的国际航线。如今,为充分发挥连云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用好航空国际客运航线这一优质资源,不断提升我市旅游服务业竞争力,我市于今年正式获批开办口岸团体签证业务。目前,我省实施团队“落地签”的口岸仅南京、连云港两家,全省13个设区市公安机关开通此项业务的连云港是第一家。

连云港最大的资源是港口,最大的优势是开放。自1984年被列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我市逐步构建起立体开放新格局。码头、物流、工业等项目合资从无到有并快速新增,与中远、中海、中国信达、新加坡益海、新加坡万邦、江苏交通控股、江苏国信等100多家国内外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连云港港口股份公司于2007年在上海航交所上市,滚动募集资金约20亿元。金融机构授信规模达160亿元,发行各类债券近百亿元,有力保障港口建设发展资金需求。

时下,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坚定落实“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和标杆示范项目,全力打造“国际枢纽港、产业集聚港、综合物流港、高效贸易港”。新的时代,新的征程。连云港港口岸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新增哈国出口粮食过境中国指定离境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等资质,通关实现一体化,“单一窗口”试点进一步扩大;全面启用港口客户服务中心,推动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打造辐射带动能力更为强劲的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

优质服务  助力港口生产再上新台阶

孔凡成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老码头”,从业26年,从机械维修工到调度员再到如今的值班经理,他亲眼见证了一个集装箱运量港口洼地的崛起。

“1992年,港口利用新引进的5台龙门吊,年底就实现15534标箱。再到1993年,第一台日本装卸桥抵港,接着两台阿根廷装卸桥抵港,港口初步具备龙门吊———拖车———装卸桥现代化装卸船能力。”孔凡成凝视着眼前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的港口回忆道,最初码头接卸货物以木材、煤炭和散货杂粮等机械化程度不高、作业效率低下的货种为主。直至2000年连云港中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新东方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连云港与中海集团开始合资经营集装箱码头、增开航线航班,从此,港口步入了集装箱运输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12月27日,连云港港集装箱运量首次突破30万标箱的吞吐量,到2008年12月28日更是突破了吞吐量1亿吨和300万标箱,成为我国沿海第14个亿吨大港,并成功跻身世界百强集装箱港行列。从集装箱业务取得突破开始,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攀升,由1977年的432万吨扩张至目前的2.3亿吨左右,集装箱业攀升至472万标箱。

40年间,连云港港在生产中创下多个特色品牌,先后被业界评为中国进口氧化铝、有色矿和木薯干第一港,中国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中国出口焦炭第二港,三大化肥进口港、四大机械设备出口港、五大粮食接卸港,五大煤炭输出港及唯一无索赔港,大陆集装箱服务最佳港,自2004年起多次入选中国船港星光榜“五星级”港口。

绿色+科技  注入强港建设新动能

近日,亚洲最大的豪华客滚船“和谐云港”轮在连云港港69号泊位接驳岸电成功,刚刚还在轰鸣的船用柴油机霎时归于寂静。2010年初,连云港港成立工作组开始对绿色岸电技术进行攻关,当年10月6日,完成了第一代岸电设备的安装,并成功启用。2011年9月24日,第二代岸电设备在18万吨级的“富强中国”轮上首次接用成功。多年来,随着岸电设备的推广应用,每年可给连云港港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2万吨、硫化物2000吨、氮氧化物3000吨。

目前,连云港港的岸电系统已经获得了国际、国内20多项专利。2012年10月,由连云港港主编的中国交通行业标准《港口船舶岸基供电系统技术条件—高压上船》和《港口船舶岸基供电系统操作技术规程—高压上船》正式实行。这些行业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岸电系统标准化已进入初期阶段。

下一步,连云港港将积极推动“连云港岸电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港口还将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目标,力争在港口跨境运输组织的高效便捷、多式联运的信息化智能化、安全应急保障、生态节能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先进适用的自主创新成果,以科技港、智慧港、绿色港为标志的创新建设取得进一步的示范性成果。

借在岸电技术推广、两化深度融合以及绿色航运打造等方面的投入,近年来,连云港港已经成为全国科技示范港、节能减排试点港、首批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示范港。今年5月,连云港港再次启动“绿色港口”建设,计划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对能源结构、污染防治、绿色运输、生态环保等方面再下苦功,为强港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回首往昔,开港85年的连云港港,已经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进入新时代,连云港港依然在探索创新,在“一带一路”上赢得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而让我们更加期待的是,它在迈向丝路强港征途中,留下一路欢歌。

通用运费网
货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