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Time:2020/1/17 19:09:52
更多咨询,手机版请点击右上角的图标"="
2019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 普遍回落,预计中国经济增长6.1% 左右。2020年,全球经济有望出现温和回升,预计中国经济增长6.0% 左右,CPI 上涨 3.4% 左右。建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就业在合理水 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提升增长内生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继 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治理攻坚战。
2020年要抓好 以下重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挖 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 快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 平,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年,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 我国经济延续了 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就业比较充分, 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 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 国际贸易紧张局势波谲云诡, 英国脱欧延宕不决, 金融市场脆弱 性累积, 企业和私人债务高企, 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显著放缓, 主要经济体经 济增速普遍回落。
2019年全球化进程持续受挫, 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多边主义和多边贸 易体制遭遇生存危机, 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受到拖累, 全球价值链遭到破 坏, 全球经济增长愈加疲软。 英国脱欧久拖不决, “硬脱欧” 风险加剧, 欧 洲在一体化岔路口徘徊难行。2019年4月以来, 全球制造业PMI一直维持 在荣枯线以下, 世界经济活动存在萎缩风险。
预计2019 年世界经济增长 3.0%, 比2018年回落0.7 个百分点。 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一致下行, 经 济增速均不及2018 年, 美欧经济增速降幅较大。 预计2019 年美国经济增 长2.2%, 欧元区经济增长1.2%, 均比2018年回落0.7个百分点。
新兴经 济体下行压力加大, 在金砖国家中, 除南非或与2018年持平外, 印度、 俄 罗斯、 巴西经济增速均同步回落。 印度经济增速降幅明显, 预计2019年增 长6.0%, 比2018年回落1.3个百分点。 东盟五国除马来西亚外, 经济增 速普遍下降。
2019年, 全球贸易回升进程受挫, 贸易紧张局势拖累全球贸 易增速同比显著回落, 国际贸易增速可能降到1.2%, 比2018年大幅回落 1.6个百分点。
IMF在2019年10月发布的报告认为,2020年各经济体增长步调预计将 出现分化, 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从2019年的低谷中温和回升0.4个百分点到 3.4%。 但由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该预测值面临着下行风险, 下行风 险可能来自贸易情势恶化、 英国脱欧干扰以及金融市场突然涌现避险情绪等。
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 复杂性、 反复性。 发达经济体2020 年整体 增速预计和2019年持平。 美国随着财政刺激措施解除, 2020年增长预期将 小幅减缓至2.1%。 日本消费税率增长或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2020 年增速预期降至0.6%。 随着德国汽车产业受到欧洲新环保标准的负面影响 逐渐减弱, 以及法国和意大利经济回升, 欧元区经济增速2020年有望企稳 回升。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虽然分化依旧, 但是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 绝大 部分国家经济增速有望实现同步回升, 加之陷入经济动荡国家逐渐走出困 境, 将可能拉升整体经济增速至4.7%, 并对全球经济形成一定程度的支 撑。 金砖国家中印度、 俄罗斯、 巴西、 南非经济增速预期同步回升。 亚洲整 体经济增速走势保持平稳, 东盟国家经济增速则会企稳。
非洲国家经济有望 继续保持稳健复苏, 中东石油输出国和欧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望反弹, 土耳其、 墨西哥、 委内瑞拉、 阿根廷等金融稳定受挫的新兴经济体预计将逐 渐走出困境, 经济恢复性增长或衰退显著收窄。 然而, 由于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欧元区及新兴经济体的恢复性增长, 且各国政策空间收窄, 全球经济增 长依然缺乏稳定基础, 面临着下行风险。
2019年, 全球经济增速较低, 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加深, 叠加国内经济 转型升级阵痛和既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 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风险明显增 多。 我国在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创新、 加强逆周期调节等政策综合作用下, 预 计2019年经济增长6.1%左右。
当前美国大选逐渐升温, 中国 “十三五” 规划面临收官, 中美经贸 谈判即使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双方的根本分歧难以消除。 美方已经 采取的加征关税措施对我国高科技产业、 对美出口制造业及相关产业链 的消极影响持续显现, 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较为困难。 在加大 逆周期调节以及 “六稳” 政策作用下, 预计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6.0% 左右。
2019年各类就业优先政策措施持续发力, 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实现, 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国际贸易 环境前景不确定, 制造业对美出口显著下降, 临时性用工和常规性用工均持 续回落。 部分企业生产基地外迁, 导致就业机会外移。 近年来, 我国出口依 存度明显回落, 出口增速减弱对就业的影响有所降低; 劳动年龄人口、 就业 人口及劳动参与率下降, 就业压力相对减轻; 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服务业占 比提高,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中西部地区吸纳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显著提高; 稳就业政策对特定群体发挥了很好的效应, 新业态和灵活就业群体日益 扩大。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对美出口企业生产收缩及企业外迁产生的就 业压力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 就业韧性较好, 就业情况总体好于预期。 2020 年, 需持续关注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就业的潜在影响。
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走高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 走弱分化背离,2020年这一态势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影响消费物 价的因素包括: 能繁母猪、 生猪存栏量仍然低于正常值, 猪肉供需在相当一 段时间内仍然紧张, 猪肉价格可能继续上涨一段时间, 替代性产品牛肉、 羊 肉、 禽肉、 水产品等的价格也相应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玉米等农产品去库存 导致价格走高, 小麦、 大米等粮食价格可能存在上涨风险; 医疗、 房租等服 务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导致PPI走弱的因素包括: 国际经济增长放缓, 国际 油价保持相对低位, 进口规模收缩等。
这些因素趋向压低我国进口价格, 投 资需求疲弱和增速回落抑制了工业品出厂价格。 总体上看, 2020 年经济增 长存在下行压力, 总需求不会大幅扩张, 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但推 动CPI上涨的供给冲击因素仍不容忽视。
2019年随着中美经贸摩擦升级, 我国对美进出口显著下降 (以美元 计), 下降幅度超过预期。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国际收支整体趋于改 善。2020年, 国际经济可能温和回升, 但仍存在下行风险, 需要继续实施 稳外贸和稳外资政策。 预计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 (以美元计) 有望实现 小幅正增长, 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扭转了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快速持续下降 态势, 出现了恢复性上行。 值得注意的是,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边际上 有所放缓。 贷款市场利率并轨改革启动以来,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出 现一定幅度下调。 金融市场信用分化明显, 在政策利率基本稳定、 高等级信用债利差下行的同时, 中低等级信用债利差仍有所扩大, 主要原因在于中小 银行和影子银行信用收缩、 传统行业和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较为艰难。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放缓, 2020 年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国 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 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较多。 在各 项宏观调控政策综合作用下, 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6.0%左右。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2%,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4%, 第三产业增加值 增长6.9%。
预计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71.6万亿元, 名义增长5.5%, 增速比2019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其中, 房地产投资名义增长8.0%, 基础 设施投资名义增长5.5%, 制造业投资名义增长4.0%。 预计2020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4万亿元, 名义增长7.8%, 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 百分点。 预计2020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货物贸易顺差有所收窄。
预计2020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上涨 3.4%, 核心 CPI 上涨 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 下降0.5%。 预计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 增长6.2%和5.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 预计2020 年我国财政收入19.6 万亿元, 增长 3.2%, 财政支出26.0万亿元, 增长7.9%。 表1列出了2019~202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结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 也是 “十三五” 规划收官之年, 着力提升增长内生动力, 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效防 范化解风险。 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 增强底线思维,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 事, 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确保 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和谐稳定, 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当前,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 凝心聚力、 化危为机,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要善于紧扣 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 改革开放, 加快绿色发展,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变压力为加快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当前,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就业总体充分, 但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 成, 加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性就业压力犹存。 为使经济增长和就业继续保持在合理水平, 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增强 经济发展韧性。
一是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 优化减税降费 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是适当提高赤字率, 将名义赤字率从 2019 年的 2. 6% 提高到2020年的3%左右, 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和托幼、 医疗、 养老等民生 事业以及科技、 生态补短板。
三是增加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 将专项债 从2019年的2.15万亿元提高到2020 年3.0 万亿元以上, 适度扩大专项债 资金充当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的项目范围, 发挥杠杆效应, 重点支持铁路、 轨道交通、 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 城乡电网、 天然气管网、 储气储油 设施、 可再生资源等能源项目, 农林水利、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 目, 冷链物流、 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四是以绩效为导向调 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制定支持 企业设备更新改造、 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五 是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在去产能、 环保治理、 中美贸易摩擦 过程中受负面影响较大的群体, 出台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加以扶持, 帮其度 过转型困难期。
一是管好货币总闸门, 确保社会融资 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相适应, 既要保证流动性合理稳定, 又要防止宏观 杠杆率明显上升。
二是综合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周期、 价格变化和国际经济金 融环境, 利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契机, 通过LPR改革引导基础利率下 行, 顺周期降低各类融资主体的实际融资成本。
三是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识 别、 定价、 管理能力, 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在实质性推进利率市场 化的过程中, 实现信贷投放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相吻合。 四是保 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是着力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营商环 境, 研究产业链跨区域转移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 引导一部分成长前景好、 就业带动力强的拟外迁企业继续留在国内或优先向中西部或东北地区转移, 避免制造业及其就业机会过快流出国门。
二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积极应对 局部地区因出口和生产下滑而带来的就业压力。
三是持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 展振兴, 增强其就业创业带动能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当前, 要加快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激发各方面的活力, 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第一, 深化国企国资和市场准入改革, 调动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 要完 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办法。 按照竞争中性原则, 在要素获取、 准入许 可、 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 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严格保护各类 产权, 激励企业家创业创新, 弘扬企业家精神, 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要 按照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调动企业家投资的积极 性, 加快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第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调动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大胆进 行改革探索的积极性。 按照有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性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要求,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健全预算管理制 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权责清晰、 财力协调、 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 关系;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加快建成全方位、 全过程、 全覆盖的预算绩 效管理体系;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促 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健全地方税体系。 推进增值税改革, 落实增值税中央 地方五五分成比例, 降低和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环节、 税率;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资源税改革。
第三, 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动研发人员投身科技 创新积极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水平, 提高国家研 发资金使用绩效。 对一些重要的卡脖子环节、 领域、 产品及颠覆性技术以及 具有弯道超车性质的核心技术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支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 加大侵权处罚力度。 按照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加快金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 创新能力, 大力促进有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发展。 构建风险投资、 银行 信贷、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等全方位、 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全方位调 动各主体和研发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调动城乡居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出让、 租赁、 入股, 发展乡村工业及医疗、 教育、 养老、 旅游 等服务业。 研究探索试点农村宅基地在更大范围农村地区居民中流转, 探索 农村富余宅基地用于城乡合作建房的新模式和改革路径, 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和增长潜力。 建立兼顾国家、 集体、 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合理提 高个人收益, 着力调动城乡居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一,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20 年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 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 除, 深度贫困问题实质性减轻。 针对冲刺阶段仍然存在的深度贫困问题, 持 续投入各方面力量, 创新扶贫方式和机制, 采取超常规措施, 确保全面脱贫 无人掉队。 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 确保脱真贫、 真脱贫。 以真正脱贫和 精准脱贫为原则, 扎实开展扶贫攻坚成果验收工作。 密切关注新脱贫群体、 贫困边缘群体收入增长情况, 以巩固内生发展动力为着力点确保扶贫成果持 续性, 脱贫不返贫。
第二, 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把握好风险处置的节奏和力 度, 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妥善应对财政收支压力。 在金融领域, 建立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机制, 加快银行业补资本 工作。
一是把握好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节奏和力度,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底线。 在有序化解中小银行存量风险、 规范公司治理的 同时, 避免中小银行自身及其下游相关主体出现信用收缩从而引爆更大范围 的流动性风险。 尤其须要防范中小银行信用收缩向非银金融机构、 城投公司 和地方政府传导转移。
二是做好重点行业、 重点区域以及小微企业的贷款不 良率管控, 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化解, 加快银行业补资本工作。 遵循金融机构 经营规律, 鼓励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小微企业, 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三是健全资本市场风险处置机制, 做好股票质押、 债券违约、 私募基金和场 外配资等风险防范化解。 建立针对民企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市场化处置机 制。 健全新型风险监测和处置机制, 打击新型非法融资。 在扩大金融开放的 同时,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 警惕并有效防控跨境资金大进大出风险。 在房地产领域, 把握好处置房地产风险的节奏和力度, 防止刺破房地产 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继续落实好 “房住不炒、 分城施策”。 既不能大水漫 灌, 又要优化房企融资需求, 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人地挂钩增加住房供给。
一是跟踪研判重点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风险情况, 避免融资收紧政策导致房地 产企业大面积出现现金流风险。
二是针对中小房企出现的困难, 基于 “多 兼并、 少破产” 的原则, 推动龙头企业对其实施兼并重组, 防止引发金融 风险。
三是加强对房价的跟踪监测, 稳妥做好房地产市场资金管控, 把握好 处置房地产风险的节奏和力度, 防止刺破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在财政领域, 多措并举, 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
一是以 “三保” 为底线, 将保障基本工资发放、 保障基本民生资金和保障政府机关 运转作为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依法依规增加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多渠道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增加中央政府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转移 支付力度。
三是确保到期债务兑付, 与金融市场相关主体充分沟通, 防止局 部性财政压力向金融市场传导扩散。
四是立足于从中长期视角来看财政收支 平衡问题, 加强中长期预算滚动编制和动态平衡分析, 在容忍赤字周期性扩 大的同时, 保持财政收支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三,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既要严格依法依规督察执法, 切实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又要注重统筹协调, 防止顾此失彼。
一是巩固已有成 果, 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 加快建立大气污染预防、 监测、 治理 的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引导鼓励煤炭、 钢铁、 化工、 电力等 传统行业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实现产能绿化。 研究出台相关的 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对企业产能绿化加以支持。
三是继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对河流、 湖泊、 近海海域水污染的预防、 监测、 治理。 将开发利用与保 护防治结合起来, 构建良性循环,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
四是把土 壤质量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提到更高的层面。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较为显 性, 近年来受关注度较高, 治理成效也较为明显; 相比之下, 土壤污染是看 不见的污染, 较为隐性, 因而在一些地方受到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从长期 来看, 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而且会间接影响地下水 的质量。2020年及 “十四五” 时期,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应加强对 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 规划的主要目标, 2020 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任务。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 全年经济工作应当紧 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 密切关注内外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强弱项补短板,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时代任务高质量完成。 全面小康社会包含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 等领域一系列相辅相成的衡量指标, 且需要同时满足优良条件, 其中经济 发展是中心, 其显著特征是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普遍 更加殷实。
要兼顾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约束以及稳就业和保稳定的内在需 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底线思维, 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要以 更扎实的举措推进经济领域改革, 为长期向好的发展势头提供动力保障。 借 助财政、 金融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措施, 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性, 持续增强区 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要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提高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 深化落实农业转移人口的市 民化 “人地钱挂钩” 配套政策, 全面落实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 户口落户。 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并力求在建设美丽乡村、 壮大农村产业、 完 善农村经营制度、 改革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再上新台阶。 立足于 “十三五” 收官之年的经济社会基础, 系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呈现的优势、 暴露的不足、 克服困难的经验, 展望面向2035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目 标和路径。 加快研究 “2020后” 新致贫因素和潜在风险冲击背景下的持续 减贫战略和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增长策略。
当前, 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 万美元, 总体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人均收入继续提高, 市场需求潜力会进一步扩大。 要深挖内部需求潜 力, 壮大新动能, 要根据新需求, 布局新供给, 通过创造新供给, 引导新需 求, 精准施策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要深挖消费潜力, 促进消费升级, 满足人民群众最终需求。
多用改革办 法扩大消费, 少用加杠杆方式透支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 降 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 医疗、 养老等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个性化教育、 医疗、 养 老、 文体、 旅游等服务业。 完善社会诚信制度, 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 打击 食品、 药品违法行为, 提升各类产品质量,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穿得称心、 用得舒心, 倡导优质优价, 有效促进境外高端消费回流。
调整汽车限购政 策, 推动汽车限购向限用政策转型, 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 支持居民购买 绿色、 智能家电。 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 加快补 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活跃城乡线上线下市场。 加大高品质服务供给力 度, 加快 “中国服务” 品牌的培育和标准建设。 要挖掘投资需求潜力,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促进产业升级。 完善法制, 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民企投资信心。
落实外商投 资法、 负面清单管理和竞争中性原则,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让港澳台企业 和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放心投资。 把稳定制造业投资作为稳投资的重点, 适 当降低项目投资资本金比例。 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 用好技 改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改造升 级, 重大技改升级工程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倾斜, 强化中央财政支持。 加快 5G商用步伐, 加强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际交通、 物流、 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 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 施建设力度。
鼓励地方在省级负总责前提下, 完善专向债券管理和项目安排 协调机制, 加大专项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 适度下调部分领域基础 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最低比例。 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完善水电气路光 纤及电梯等配套设施和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设施。 加快人口净流入多的大中 城市租赁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设。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 板,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技术创新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当前制 约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症结在于科研创新体制不活跃, 研发效率低, 基础研 究占比过低, 国家创新体系不完善, 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美经贸摩擦前景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 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华为式” 创新型企业。
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 抓紧布 局国家实验室,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 要强化市场运作。 要有效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及企业在关键核心 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在创新资金运营机制和监管方式方面探索新模 式。 要主动运用各种新型风险投资基金、 创新基金以及产业引导基金来培育 和布局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企业在关键产业领域 和重点产业链环节的基础和引领作用,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 创新机制, 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要推动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双赢。 当今全球产业价值链存在匹配的分工链 体系, 创新链也存在全球分工链体系, 各国在不同产业累积的技术创新能 力、 在产业创新链的不同环节, 均有着各自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 借此机 会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 从中不断获得技术溢出效应。
要构建企业创新链协同体系。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布局颠覆性技 术, 突破 “卡脖子” 技术, 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必由之路。 在基础研究 领域,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制定国家基础研究指导战略, 显著加大基础 研究投入, 集中突破关键基础理论; 在技术创新领域, 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需求为导向, 发挥政、 产、 学、 研、 用协同创新优势, 瞄准重点领域协同 创新。
要按照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健全地方税 体系。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强化事中事 后监管, 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 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 干, 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推动城商 行、 农商行、 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积极发展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科 技创新的金融体系。 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
资本市场 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要通过深化改革, 打造一个规 范、 透明、 开放、 有活力、 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完善交 易制度, 完善科创板和注册制的相关制度。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和探索试 点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
要充分利用开放作为促改革的动力源泉, 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 进一步 开放金融、 商务服务等中高端市场, 引入更多竞争, 激发市场活力。 要持续 更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加快基础能源、 汽车、 金融、 教育、 医疗等市场准 入改革,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增强民事司法 保护和刑事保护力度,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总水 平, 削减进口环节成本, 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扩大进出口贸易, 推动出 口市场多元化。
加快制定 《外商投资法》 配套法规及实施细则, 积极推动 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针对外资的限制性措施。 在 商品、 要素开放基础上, 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 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制度 体系。 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拓展对外发展空间。 早日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关系协定, 尽快达成中欧投资协定、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落实与欧盟和东 盟的务实合作。 积极参与推进WTO改革, 尽早加入CPTPP谈判, 扩大多边 合作范围, 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继续推进中美经贸磋商, 稳定中美关 系, 赢得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综合统筹 “一带一路” 建设节奏, 防止产业过 快向外转移。 企业向海外转移在拉低国内经济增速的同时, 带来了产业空心 化风险, 且加剧了同本土企业的竞争。 一方面, 要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将出口企业的 “母工厂” 和核心产业留在国内; 另一方面, 要综合统筹 “一带一路” 建设的节奏, 防止产业过快向外转移。
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我国经济长期以来的一个基本特征, 另一 方面也为当前形势下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提供了空间。 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 实现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有力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先后出台了若干重大区域性发展 规划, 基本完成了谋篇布局工作。
应加快推进有关战略落实落地, 全面促进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要优化要素资源和产业分工在全国的空间布局, 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 东北全面振兴、 中部地区崛起、 东部率先发展。 根据土地、 劳动力等要素价 格变化的新形势, 适时引导支持东部地区的部分行业和企业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 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 加快推进雄安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为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提前布局。
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 确保三大地区发挥 “火车头” 的作用, 成为引领带动全国经 济发展的动力源。 着力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优化中心城市与外 围城市的关系, 探索建立以城市圈、 城市群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按照生态 优先、 绿色发展, 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等原则, 实施长江和黄河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 协同全流域治理, 推动高质 量发展。 要推动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构建适应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阶 段的新型城乡关系。 在中小城市和一般性大城市户籍政策放开之后, 及时加 强相关政策配套, 提升市政管理水平, 确保新落户人口在医疗、 教育、 养老 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到位。 加快乡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乡村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在人口流出较快的乡村, 率先探索 “后 城镇化” 时期的乡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着力保障民生投入,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民生持 续改善。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改善性公共服务供给, 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 需求。 要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工作思路, 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创新 方式方法, 促进既定措施细化落实, 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 农民工、 退役 军人、 岗位转换工人、 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为重点, 确保就业稳 定。 坚持以培育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为基础, 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 源从而实现就业均衡。 针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逐渐显露的 新问题, 需要有的放矢, 增强就业政策的针对性。 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担增活 力,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持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破除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 的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
大力实施劳动者职业技能 改善提升计划, 增强劳动者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完善失业风险预警 机制, 根据劳动力市场特征不断优化防范失业风险预案系统。 努力保障劳动 者收入得到合理增长, 千方百计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 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 多措并举促进增收增长, 优化收入分配格 局, 促进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 大力增进老百姓消费能力。 将 “放管服” 改革推向深入, 强化居民获取更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针对社区养老服 务、 婴幼儿照料、 教育文化等领域需求的扩大, 要顺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就业、 医疗、 养老等方面, 建立覆盖全 国的 “保基本” 社会安全网。 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确保2020年底 前完成省级统筹的目标。 抓紧研究制定方案, 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异地结转, 增加便利性,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 系, 加快完善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适当提高给付水平, 确保养老金按 时足额发放。
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为基础, 扩大保障范围, 提 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 深化全民医保制度改革。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水平, 充实基层医护人员队伍。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重点关注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保障低收入家庭学 龄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尽快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 坚持 “房 住不炒” 政策取向, 保证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 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增强农村居民获得感。
要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对猪肉等重点民生物资加强逆周期调节。 密切监测非洲猪瘟疫情传播情况, 加强疫情防控, 特别是防止疫情跨地域传 染扩散。 稳定养殖企业和农户的情绪, 给予生猪养殖户适当补贴, 加强正面 引导。 推广生猪养殖险等农业保险, 增强养殖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坚决打击游资炒作和囤积行为, 防范猪肉价格异常波动。 给予低收入阶层适当 价格补贴,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增加猪肉及其替代品牛肉、 羊肉、 禽肉 等进口。 出台政策支持生猪、 猪肉等农产品的仓储物流企业发展, 减少流通 环节的成本加成。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 适当增加替代性产品供给。 同 时加强对牛、 羊、 禽类养殖以及海产品、 水产品价格走势的关注和供给端的 政策支持。
1,共享通小程序:https://share.ufsoo.com/
2,通用物流通登陆:https://uim.ufsoo.com/
3,货代人UFMS:https://www.huodai.ren/
咨询电话:+86-755-88859139转
E-mail:benny@uniontown.com.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片,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