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Time:2016/8/16 17:31:37
日前,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山东青岛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同意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口岸对外开放,确定对外开放水域、岸线及泊位;同意青岛董家口港口岸设立边防、海关、检验检疫和海事等检查检验机构。
这张“通行证”对于青岛逐梦世界级大港、发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支点作用,提升东北亚航运枢纽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三个最大”,或许是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一张不可复制的名片。
这里拥有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国内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码头、国内最大的配套物流园区,港口潜力巨大。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拥有国内甚至是世界少有的建设天然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离岸1000米以外水深即达20米以上,具备停泊30万吨级船舶的建港条件,常年不冻不淤,码头距离主航道10公里,同时具备百余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发展用地。
根据《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港区面积72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约35.7公里,共规划建设112个泊位,全部建成后港口设计通过能力为3.7亿吨/年,实际吞吐能力将超过6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承载着青岛港转型升级,向第四代大港跨越的历史重任。依靠软硬件的支持而延伸出的港口经济全产业链,由单一到多元,多增长点共同发力带给了董家口港更多的可能。
截至目前,董家口港区已建成泊位26个,投入运营泊位18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成为国内首个具备40万吨散货船直靠能力的码头,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
未来,青岛港董家口经济区将发展成为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储运中心和国家深远海开发综合保障基地。按照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的吞吐能力将位居世界前三,港航经济、临港产业高度聚集,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超级大港。
依托深水大港优势,两年来,在项目建设上,青岛市规划董家口港区采用“三园、一区”产业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区,培育建设国家级精品“四大基地”——钢铁基地、新材料基地、冷链物流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青岛港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签约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15个,协议投资总额近166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64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1个;投资额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6个,投资总额700多亿元;投资主体中世界500强企业或央企9家,投资总额779亿元。
项目集聚的同时,“蓝、高、新”一直贯穿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项目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推动“互联网+科技”发展,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功能区。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加快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科研基地。推动“互联网+港口”发展,实现港口的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港口向现代智慧港口迈进。
据了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开放后,大船进港手续可在港口办理,船舶允许夜航,到港后无需等到白天就可靠泊,这不仅为船东和货主减少了开支,也提高了码头的作业效率,增强了港口的竞争力。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口岸的开放获批,不仅将有助于青岛深入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也对青岛港加速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航运枢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青岛港董家口港已建成了世界一流的40万吨矿石大码头。凭借“大码头、大堆场、大保税、大物流”等综合优势,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正在成为世界超级矿船母港,董家口在全球资源配置和钢铁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彰显。
“随着港区设施的逐步完善,董家口在全球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正日渐凸显。”有关专家表示。
2016年6月底,双星轮胎智能化制造(工业4.0)基地等总投资近600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在董家口经济区集中投产、开工、签约。这些项目涵盖海洋文化、仓储物流、木材交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符合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和能级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