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Time:2017/12/14 10:50:43
作为国内首家开展保税混矿业务的港口,在辽宁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助推下,随着12月11日40万吨VALEMAX超大型矿船“山东大智”号的顺利抵大连港,该港矿石码头2017年混矿业务量成功突破1000万吨大关,接卸40万吨矿船25艘次,成为全国第一个年度混矿业务量超千万吨的矿石码头。
大连港矿石码头是国家首批允许接卸40万吨矿船的4个沿海港口之一,也是国内首个具有保税混矿资质的专业化矿石码头。从2012年试水混矿业务,到2016年的规模化运作,再到如今首破千万大关,大连港充分发挥辽宁自贸区政策与港口业务创新的优势,以“大船+混矿”业务模式,携手淡水河谷公司(以下简称淡水河谷)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东北亚矿石分拨中心与混矿基地,并创造了国内港口混矿的多个“第一”: 2012年3月,国内率先开展港口保税混矿;2015年3月,国内率先开展港口现货混矿;2015年8月,国内首次靠泊满载40万吨VALEMAX超大型矿船;2016年2月,大连港散货物流中心成为国内首个铁矿石期货保税交割库;2017年3月,国内率先开展混矿国际中转业务。
淡水河谷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拥有世界上最高品位的铁矿资源,而中国是淡水河谷最大的市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不同需求,淡水河谷不断优化产品组合及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帮助中国钢厂提高效率、减少排放,更好地应对挑战,这些服务包括灵活的产品批量、更短的交货周期、多个销售点、便捷的销售渠道以及多种货币选择。在获悉淡水河谷将在中国港口开展混矿业务的需求后,大连港着手建设具备混矿作业条件的保税堆场。经过一年多的规划与建设,矿石码头10万平方米的保税堆场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加之专为混矿操作设计研发的流程设备,使大连港成为全国首个具备保税混矿功能的港口。
领先的服务能力、完备的码头功能及良好的合作基础,成为吸引淡水河谷首批中国混矿业务选址大连港的决定性因素。2012年3月15日,矿石码头首次为淡水河谷实施混矿业务操作,打破了以往混矿只能在钢厂、矿山操作的常规,并且开创了中国港口混矿作业的先河。
2013年至2015年间,受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以及钢铁去产能、超大船不得靠岸等因素影响,国内混矿业务几近停滞状态。随着国际铁矿贸易逐渐回暖以及大连港获批允许接卸40万吨超大型矿船等有利条件推动,混矿业务迎来重大转机。2016年,大连港全面启动混矿业务“规模化”生产,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贴上“大连港”标签的混矿产品也逐渐为国内外钢厂所认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吸引一大批新客户到港的同时,也愈加坚定了淡水河谷将更多混矿业务“落户”大连港的决心。
进入2017年,特别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挂牌后,大连港混矿业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大连海关、辽宁检验检疫局相继出台了多项便利化措施,为混矿业务量身制定操作指引、优化保税堆场设置、完善监管链条。在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大连港矿石码头在全国首次推出“保税混矿”监管制度,有力推动了混矿业务的发展,并向国际市场进军,使混矿产品成功打入日本、韩国市场。这不仅实现了“海外矿山”向中国口岸前移,更完成了铁矿石由单纯进口向转口贸易的华丽转身,成为辽宁自贸区建设又一重要案例。
截至2017年12月上旬,大连港混矿业务量已突破1000万吨大关,较2016年增长100%,是2012年全年业务量的20倍。其中,日、韩中转业务实现规模化运作,全年混矿国际中转量将突破500万吨,占据大连港混矿业务的“半壁江山”。
在加快东北亚矿石分拨中心与混矿基地建设的进程中,大连港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升级改造混矿工艺和设备设施,率先研发出“V型肩章”、“改进垄沟”等先进工艺,创造了单船装载量、斗轮同步启停、混配信息共享、低温混矿作业等若干个“全国第一”,形成了精准混配、按需混配、订制混配的“大连标准矿”品牌。同时,为满足日、韩国际中转船舶大型化需求,抢占市场先机,大连港第一时间启动了矿石码头2号中转泊位升级论证,现已可满足15万吨级散货船装船作业要求。为全面提升矿石码头综合混矿能力,大连港矿石码头对4号堆场混矿工艺进行了升级与改造,以解决当前矿石混配与疏港能力亟待提升的瓶颈问题,预计2018年1季度正式投产,改造后大连港混矿能力将提升至2000万吨/年,较现有能力增加500万吨/年。